本报组建12人跨省报道组,追踪调研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年建设成果,走访21个重点项目,采集沪苏浙皖四地环保部门权威数据,通过卫星遥感影像比对与实地调查相结合,揭示超大城市群环境治理的协同创新。


■ 制度突破: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
示范区内统一执行"一张蓝图",累计拆除跨界"断头"污染企业47家。青浦、吴江、嘉善三地联合发布的"生态环境标准一体化白皮书"显示:2025年太浦河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100%,较2020年提升36个百分点。

■ 生态修复:淀山湖湿地鸟类种群增长218%
爱上海419论坛 通过22公里生态岸线改造,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等珍稀物种。卫星数据显示:示范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8.7%,碳汇能力提高42万吨/年。环保志愿者王峰说:"现在每月都能观测到新鸟种。"

■ 产业转型:绿色经济占比突破35%
新夜上海论坛 华为青浦研发中心采用地源热泵技术,能耗降低60%。示范区已集聚新能源企业387家,年产值超2800亿元。特斯拉上海工厂实现100%工业水循环利用,带动128家供应商完成绿色改造。

■ 民生共享:跨省公交线路达39条
爱上海419论坛 开通的示范区1号线串联起上海东方绿舟与苏州同里古镇,日均客流超万人次。医保异地结算覆盖示范区内所有二级以上医院,年受益患者达83万人次。嘉兴市民李阿姨说:"去上海看病就像在本地一样方便。"

(全文共计3987字,含54组卫星遥感数据、28个典型案例及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》独家解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