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8-02 10:04 | 0 阅读 双城记2.0:解码上海与苏州的"同城效应" 【第一章 地铁上的双城生活】清晨6:30,苏州工业园区站,程序员张伟登上开往上海虹桥的轨交11号线。这条全国最长的跨省地铁,日均客运量已达38万人次。"比市内通勤还方便"——数据显
2025-08-02 04:57 | 0 阅读 【江河入海处】上海与长三角的百年协奏曲 ■ 首席记者 陈江 | 数据支持 长三角发展研究院【开篇:水系的隐喻】在青浦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,电子沙盘上闪烁的蓝线勾勒出太湖水系与黄浦江的千年纠缠。地理学家
2025-07-30 10:06 | 0 阅读 【长三角观察】2025沪杭生活圈:双城记的N种打开方式 【电头】本报长三角调研组 特别报道■ 交通动脉重构1) 超级高铁通勤族• 日均双向客流突破8万人次• "月票制"商务卡用户达2.3万2) 水上巴士复兴计划• 京杭大运河沪杭段游轮航线• 获
2025-07-24 03:35 | 0 阅读 【同城记】从张江到昆山:长三角科创走廊的共生密码 (本报首席经济观察员 周慕云)当张江的芯片设计师与昆山的车间工程师共享同一张图纸,当嘉兴的服务器为上海AI实验室提供算力支持,这些跨城协作的日常,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地理
2025-07-11 22:31 | 0 阅读 【长三角科创观察】"一小时创新圈"崛起:解码上海辐射周边的科技共生体系 ■ 设施联通:高铁科技专线催生"同城研发"沪苏湖高铁开通后,上海张江至苏州工业园通勤时间压缩至53分钟。数据显示:2025年跨城技术合同登记额达487亿元,较2020年增长317%。中科院苏州
2025-07-10 11:08 | 0 阅读 【长三角观察】"大上海都市圈"加速成型:通勤族跨省生活实录 (首席记者 李雯 上海报道)清晨6:15,昆山花桥地铁站早已排起长龙。每天约有8.2万人从这里搭乘上海轨交11号线前往市区工作,这个数字较五年前增长近3倍。记者跟随金融从业者张敏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