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历时三个月走访上海及周边12个县市,采访68位政府部门负责人、企业代表和市民,结合最新统计数据,全面呈现《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》实施两年来的成效与挑战。

(首席记者 周明 上海-苏州报道)早晨7:15,从昆山南站开往上海虹桥的G7213次列车上,医疗器械工程师王磊正在修改PPT。"比住在浦东时通勤还快,"他指着车窗外交错闪现的产业园,"这些年苏州工厂的研发水平已不输张江。"
■ 关键进展(2023-2025)
1. 交通互联:
- 沪苏嘉城际铁路日均客流突破15万人次
- 长三角"高铁+地铁"联程票使用量增长237%
- 省界断头路打通率达92%
上海私人品茶 2. 产业协同:
- 上海向周边转移企业注册资本累计达1.2万亿元
- 联合招商项目落地数量年增68%
- 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使用金额超8亿元
■ 实地见证
记者调查发现:
上海娱乐 - 嘉定-昆山交界处崛起"汽车产业创新走廊"
- 青浦华为研发中心带动周边形成23家配套企业集群
- 南通新机场40%客流来自上海公务出行
(下转第三版)
■ 民生突破
在吴江黎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上海医保卡可直接结算87项诊疗项目。但教育、养老等领域的政策差异仍构成"隐形藩篱",跨省上学需额外5份证明材料。
419上海龙凤网
■ 生态共治
太浦河水质监测站数据显示:2025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5%,较规划前提升29个百分点。但固废跨省转移监管仍存在"打地鼠"式执法困境。
■ 专家视角
同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院长李强指出:"都市圈建设正在从硬件连接迈向制度型开放,需要建立更有效的成本共担机制。"
■ 记者手记
夕阳下的元荡湖,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的界碑已被景观步道环绕。这个曾经"三不管"的水域,如今成为区域共治的最佳注脚。(全文共3968字)